基于BOTDR的堤坝渗漏变形监测试验
一、试验简介
监测目的:通过搭建堤坝的模型,模拟渗漏注水事件和坍塌变形事件,验证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(BOTDR)监测渗漏管涌和堤坝变形的可行性。
研究方法:在堤坝内部和坡面上布设传感光缆,通过BOTDR监测在注水模拟和坍塌模拟中,在堤坝内部和表面传感光缆的温度和应变变化。
试验步骤:
(1)预埋温度传感光缆,搭建堤坝试验模型。
(2)堤坝右侧细沙区注水渗漏试验
(3)堤坝左侧粗沙区注水渗漏试验
(4)堤坝左侧粗沙区踩踏变形试验
BOTDR参数设置:空间分辨率1米,传感结果刷新速度6.3秒,重复性精度0.25℃(5微应变)。
二、堤坝试验模型搭建
管涌渗漏通道模拟装置:如上图所示。首先在PVC转角管的下管上密集打孔,然后缠绕毛巾捆扎,捆扎后预埋坝体中模拟管涌渗漏通道。通过在上方注水模拟渗漏事件。
准备毛细钢管6条,每条钢管由3条1m的钢管组成,钢管之间通过热缩管连接。随后在热缩管连接处外套5cm短钢管固定。将光缆植入6条毛细钢管,光纤呈s型走向将毛细钢管串联在一起。
沙土做坝体,坝体如梯形结构。堤坝的左边部分使用粗沙,右边部分使用细沙,以对比土质的不同对监测结果的影响。随后将六条光缆埋入堤坝不同位置,并将管涌渗漏通道模拟装置一同埋进堤坝中,通过在上方注水模拟渗漏事件。
完成堤坝渗漏变形监测试验模型搭建
三、试验过程
1. 右侧细沙堤坝:模拟管涌渗漏的光纤温度传感
右侧细沙堤坝的注水渗漏试验结果如上图所示。50度热水注入后,渗漏下方位置1号光纤传感温度4.9℃左右,上方2号光纤传感温度3℃左右,上方3号光纤传感温度1.8℃左右。1号光纤位置的传感温度达到温度稳定的时间大约是2分钟左右(20*6.3秒),稳定后在试验监测的14.7分钟内监测保持稳定。
该渗漏过程主要影响到1、2、3号内部光缆,表面布设的光缆5号达到0.4℃,4号和6号分别在0.2℃和0.25℃。
2. 左侧粗沙堤坝:模拟管涌渗漏的光纤温度传感
左侧粗沙堤坝的注水渗漏试验结果如上图所示。50度热水注入后,渗漏下方位置1号光纤传感温度10℃左右,上方2号光纤传感温度3.8℃左右,上方3号光纤传感温度1℃左右,4号光缆0.8℃左右。
试验中,从11点59分30秒开始注入常温水,传感结果从142点(11点49分49秒)开始多个位置的光纤传感温度出现了显著降低。
热水渗漏过程影响1、2、3号内部光缆,以及表面布设光缆变化分别为0.76℃、0.27℃和0.4℃。
设备测试底噪标准差STD小于0.25,上述温度变化可以通过BOTDR识别。
3. 对比渗漏试验中粗沙河细沙区温度传感结果
如上左图所示,粗沙区1号光纤管的温度10.17℃明显高于细沙区1号管的4.94℃。说明坝体土质不同,温度的传导速度和热平衡状态会不同。粗沙区渗流的温度传导速度快于细沙区。
粗沙区表面布设的光缆(4号、5号、6号光缆)在渗漏试验中出现了温度的变化,分别变化了0.76℃、0.27℃和0.40℃。这是由于粗沙区吸水性弱于细沙区,同样容量的注水在粗沙区涌出坡面,涌出水造成了光缆感测温度的变化。
4. 左侧粗沙堤坝:踩踏模拟堤坝塌陷变形
如上图所示,通过在坝顶上踩踏模拟堤坝坍塌,在踩踏过程中多个位置点产生了-45个微应变到+20个微应变的变化。
BOTDR设备性能底噪的均方差为0.25Mhz对应5个微应变,对于该踩踏过程的变形变化可以识别出来。
该试验中采用的光纤与钢管之间存在空隙,当钢管发生变形时光纤会向变形的方向缩动,因此实际应变会大于当前测得的应变值。
通过踩踏模拟为初步验证,踩踏变形对于不同位置钢管的影响是复杂的,本试验中不做展开。
四、 结论
(1)使用BOTDR,能够监测堤坝结构体内部的温度和应变变化,通过温度变化能够反映内部渗漏的过程。
(2)渗漏过程中,堤坝结构温度特征的内部变化,显著强于表面的变化。
(3)通过温度进行管涌渗漏的监测,更加适用于新建堤坝。可以将传感光缆布设于结构体内部,监测堤坝整个生命周期中内部温度和应变的变化。